公布日:2023.10.27
申請日:2023.07.06
分類號:E02F5/28(2006.01)I;E21F16/00(2006.01)I;E21F17/00(2006.01)I;E21F17/18(2006.01)I;F04D15/00(2006.01)I;E02F3/88(2006.01)I;E02F3/90(2006.01)I;E02F3
/92(2006.01)I;E02F7/10(2006.01)I;E02F7/00(2006.01)I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礦山井下開采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在水倉底部設置泵坑,所述泵坑底部設置傾斜的底板,在所述泵坑底部還設置有潛污泵,用于排放底部的污泥;在所述泵坑的出水方向外側設置有潛水泵,所述潛水泵向所述密閉的腔體空間供水;在所述底板上連接有造漿水管,所述造漿水管的出水方向為底板水平截面的切線方向。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整個過程均采用自動控制無需人工干預,大大降低了清淤的工作量。經(jīng)改造后,內(nèi)外水倉可以同時工作,大大增加了井下水倉的總容積,提高了礦井的抗風險能力。
權利要求書
1.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水倉底部設置泵坑,所述泵坑底部設置傾斜的底板,所述底板高的一端抵住所述泵坑的側壁,所述底板的另一端抵住所述泵坑的底部,所述底板與所述泵坑的側壁、所述泵坑的底部形成密閉的腔體空間,所述底板在底部留出有圓形泵坑底面;在所述泵坑底部還設置有潛污泵,用于排放底部的污泥;在所述泵坑的出水方向外側設置有潛水泵,所述潛水泵向所述密閉的腔體空間供水;在所述底板上連接有造漿水管,所述造漿水管的出水方向為底板水平截面的切線方向;在所述泵坑的側壁上還設置有濁度傳感器,所述濁度傳感器用于測量淤泥層高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潛污泵的數(shù)量為兩個,一個使用一個備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潛水泵的數(shù)量為三個,兩個使用一個備用。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坑的寬度與巷道相同。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與所述泵坑的底部形成的夾角為30°。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造漿水管上設置有止回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在豎直方向上設置有三圈水平切向造漿水管。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圈造漿水管對應設置有8個出水口。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濁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泵坑出水側的側壁上,所述濁度傳感器間隔一米設置。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泵坑的水流上游設置有絮凝劑添加裝置。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所提及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在水倉底部設置泵坑,所述泵坑底部設置傾斜的底板,所述底板高的一端抵住所述泵坑的側壁,所述底板的另一端抵住所述泵坑的底部,所述底板與所述泵坑的側壁、所述泵坑的底部形成密閉的腔體空間,所述底板在底部留出有圓形泵坑底面;
在所述泵坑底部還設置有潛污泵,用于排放底部的污泥;
在所述泵坑的出水方向外側設置有潛水泵,所述潛水泵向所述密閉的腔體空間供水;
在所述底板上連接有造漿水管,所述造漿水管的出水方向為底板水平截面的切線方向;
在所述泵坑的側壁上還設置有濁度傳感器,所述濁度傳感器用于測量淤泥層高度。
優(yōu)選地,所述潛污泵的數(shù)量為兩個,一個使用一個備用。
優(yōu)選地,所述潛水泵的數(shù)量為三個,兩個使用一個備用。
優(yōu)選地,所述泵坑的寬度與巷道相同。
優(yōu)選地,所述底板與所述泵坑的底部形成的夾角為30°。
優(yōu)選地,在所述造漿水管上設置有止回閥。
優(yōu)選地,在所述底板在豎直方向上設置有三圈水平切向造漿水管。
優(yōu)選地,每圈造漿水管對應設置有8個出水口。
優(yōu)選地,多個所述濁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泵坑出水側的側壁上,所述濁度傳感器間隔一米設置。
優(yōu)選地,在泵坑的水流上游設置有絮凝劑添加裝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清淤系統(tǒng),當?shù)撞坑倌喔叨冗_到設定排放值時,該數(shù)值由濁度傳感器檢測到,隨即開始對底部淤泥開始清理。首先,潛水泵啟動,對密封腔體加壓輸送清水,使切向造漿水管產(chǎn)生高壓水。切向造漿水管中高壓水的作用,使得淤泥懸浮在流動的流體中,并使淤泥顆粒作翻滾運動,到達固體流化狀態(tài)。清水泵開啟10分鐘之后,潛污泵開始運行,將已經(jīng)處于流化狀態(tài)的淤泥排出。待到濁度傳感器示數(shù)恢復正常數(shù)值時,說明淤泥已經(jīng)被排空,清水泵首先停止工作,停止造漿。在這之后,潛污泵再運行5-10分鐘,將管道沖洗干凈后,停止工作。
淤泥經(jīng)由管道泵送至淤泥緩沖池,再有渣漿泵通過豎井泵送至地表。
整個過程均采用自動控制無需人工干預,大大降低了清淤的工作量。經(jīng)改造后,內(nèi)外水倉可以同時工作,大大增加了井下水倉的總容積,提高了礦井的抗風險能力。
(發(fā)明人:何方維;王先鋒;宛井旭;張皓楠;馮禹凡;張雨霏;余鑫;雷洋;肖國欣;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