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0.10
申請日:2023.05.31
分類號:B02C21/00(2006.01)I;C02F11/00(2006.01)I;B02C4/08(2006.01)I;B02C4/28(2006.01)I;B02C15/14(2006.01)I;B02C23/16(2006.01)I;B02C23/22(2006.01)I;
C02F11/13(2019.01)I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污泥處理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污泥預處理裝置,該污泥預處理裝置包括,破碎單元,包括破碎箱,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箱內的破碎部件;粉碎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破碎箱底部的粉碎筒、設置在所述粉碎筒上部的分散部件、設置在所述分散部件下方的驅動部件、設置在所述驅動部件下方的篩動部件,以及設置篩動部件內且與驅動部件連接的研磨部件,所述驅動部件與破碎部件連接,使污泥從上至下依次經(jīng)過破碎部件的破碎、分散部件的分散干燥、研磨部件的研磨和篩動部件的震蕩后從出料口排出,避免發(fā)生污泥堆積結塊甚至堵塞出料口的現(xiàn)象。
權利要求書
1.一種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破碎單元(100),包括破碎箱(101),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箱(101)內的破碎部件(102);粉碎單元(200),包括設置在所述破碎箱(101)底部的粉碎筒(201)、設置在所述粉碎筒(201)上部的分散部件(202)、設置在所述分散部件(202)下方的驅動部件(203)、設置在所述驅動部件(203)下方的篩動部件(204),以及設置篩動部件(204)內且與驅動部件(203)連接的研磨部件(205),所述驅動部件(203)與破碎部件(102)連接;所述破碎部件(102)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破碎箱(101)內部兩側的下料板(102a)、設置在兩個所述下料板(102a)之間的三組破碎輥(102b)、沿所述破碎輥(102b)外壁周向設置的多個第一破碎刺(102c),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輥(102b)上的振打組件(102d),所述振打組件(102d)包括設置在所述破碎輥(102b)內部的固定桿(102d-1)、設置在所述固定桿(102d-1)周側的凸起部(102d-2)、多個沿所述破碎輥(102b)周向設置并穿出破碎輥(102b)的第二破碎刺(102d-3)、設置在所述第二破碎刺(102d-3)一端且與凸起部(102d-2)滑動接觸的滑動球(102d-4)、設置在所述破碎輥(102b)內部第二破碎刺(102d-3)上的內敲擊件(102d-5)、設置在破碎輥(102b)外部所述第二破碎刺(102d-3)上的外敲擊件(102d-6),所述第一破碎刺(102c)設置在相鄰的所述第二破碎刺(102d-3)之間;所述分散部件(202)包括設置在所述粉碎筒(201)上部的安裝架(202a)、設置在所述安裝架(202a)上的轉動球(202b),所述驅動部件(203)包括設置在轉動球(202b)底部且貫穿安裝架(202a)的豎軸(203a);所述篩動部件(204)包括設置在所述豎軸(203a)下方的震動篩(204a)、設置在所述震動篩(204a)周側的一圈圍板(204b)、設置在所述圍板(204b)與所述粉碎筒(201)內壁之間的多個第一彈簧(204c)、設置在所述震動篩(204a)中心用于所述豎軸(203a)底部穿入的中心孔(204d)、以及設置在所述中心孔(204d)底部周側的多個出料刺(204e),所述出料刺(204e)底部延伸進所述粉碎筒(201)底部的出料口內;所述研磨部件(205)包括設置分別設置在所述豎軸(203a)下端兩側的第一研磨輥(205a)和第二研磨輥(205b),以及分別設置所述第一研磨輥(205a)端部和第二研磨輥(205b)端部用于與圍板(204b)內壁滑動接觸的抵壓組件(205c),所述第一研磨輥(205a)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研磨輥(205b)的重量;隨著豎軸(203a)的轉動,第一研磨輥(205a)和第二研磨輥(205b)的位置隨之變化,對污泥進行進一步研磨,同時震動篩(204a)的傾斜狀態(tài)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可對污泥進行篩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部件(102)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破碎箱(101)內部兩側的下料板(102a)、設置在兩個所述下料板(102a)之間的三組破碎輥(102b)、沿所述破碎輥(102b)外壁周向設置的多個第一破碎刺(102c),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輥(102b)上的振打組件(102d),所述破碎輥(102b)內部中空,且三組所述破碎輥(102b)一端外部通過齒輪(102e)嚙合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部件(202)包括設置在所述粉碎筒(201)上部的安裝架(202a)、設置在所述安裝架(202a)上的轉動球(202b),以及設置在所述轉動球(202b)周側的多個旋流葉片(202c),所述安裝架(202a)兩側通過連接桿(202d)與粉碎筒(201)兩側內壁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件(203)包括設置在轉動球(202b)底部且貫穿安裝架(202a)的豎軸(203a)、設置在所述安裝架(202a)底部且套設在所述豎軸(203a)外部的球殼(203b)、設置在所述球殼(203b)一側的橫軸(203c)、設置在所述粉碎筒(201)外部且與橫軸(203c)連接的電機(203d),所述豎軸(203a)與橫軸(203c)之間通過錐齒輪組(203e)嚙合連接,所述橫軸(203c)與位于中間設置的破碎輥(102b)輥軸之間通過皮帶(203f)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壓組件(205c)包括與所述圍板(204b)內壁形狀貼合的弧形板(205c-1)、設置在所述弧形板(205c-1)內的凹槽(205c-2),以及設置在所述凹槽(205c-2)內用于與所述第一研磨輥(205a)端部或所述第二研磨輥(205b)端部連接的第二彈簧(205c-3)。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豎軸(203a)的底部設置有承托球(204f),且承托球(204f)的球徑大于中心孔(204d)的孔徑。
7.根據(jù)權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污泥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動篩(204a)上方的粉碎筒(201)內設置有一圈導料板(206),所述導料板(206)的中心設置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口徑大于空心球殼(203b)的球徑并小于震動篩(204a)的直徑。
發(fā)明內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簡要介紹一些較佳實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請的說明書摘要和發(fā)明名稱中可能會做些簡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說明書摘要和發(fā)明名稱的目的模糊,而這種簡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污泥存在破碎不完全的情況,且破碎后直接從出料口排出,容易存在堆積結塊甚至堵塞出料口的現(xiàn)象,提出了本發(fā)明。
因此,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污泥預處理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污泥預處理裝置,包括,
破碎單元,包括破碎箱,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箱內的破碎部件;
粉碎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破碎箱底部的粉碎筒、設置在所述粉碎筒上部的分散部件、設置在所述分散部件下方的驅動部件、設置在所述驅動部件下方的篩動部件,以及設置篩動部件內且與驅動部件連接的研磨部件,所述驅動部件與破碎部件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破碎部件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破碎箱內部兩側的下料板、設置在兩個所述下料板之間的三組破碎輥、沿所述破碎輥外壁周向設置的多個第一破碎刺,以及設置在所述破碎輥上的振打組件,所述破碎輥內部中空,且三組所述破碎輥一端外部通過齒輪嚙合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振打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破碎輥內部的固定桿、設置在所述固定桿周側的凸起部、多個沿所述破碎輥周向設置并穿出破碎輥的第二破碎刺、設置在所述第二破碎刺一端且與凸起部滑動接觸的滑動球、設置在所述破碎輥內部第二破碎刺上的內敲擊件、設置在破碎輥外部所述第二破碎刺上的外敲擊件,所述第一破碎刺設置在相鄰的所述第二破碎刺之間。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分散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粉碎筒上部的安裝架、設置在所述安裝架上的轉動球,以及設置在所述轉動球周側的多個旋流葉片,所述安裝架兩側通過連接桿與粉碎筒兩側內壁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驅動部件包括設置在轉動球底部且貫穿安裝架的豎軸、設置在所述安裝架底部且套設在所述豎軸外部的球殼、設置在所述球殼一側的橫軸、設置在所述粉碎筒外部且與橫軸連接的電機,所述豎軸與橫軸之間通過錐齒輪組嚙合連接,所述橫軸與位于中間設置的破碎輥輥軸之間通過皮帶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篩動部件包括設置在所述豎軸下方的震動篩、設置在所述震動篩周側的一圈圍板、設置在所述圍板與所述粉碎筒內壁之間的多個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震動篩中心用于所述豎軸底部穿入的中心孔、以及設置在所述中心孔底部周側的多個出料刺,所述出料刺底部延伸進所述粉碎筒底部的出料口內。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研磨部件包括設置分別設置在所述豎軸下端兩側的第一研磨輥和第二研磨輥,以及分別設置所述第一研磨輥端部和第二研磨輥端部用于與圍板內壁滑動接觸的抵壓組件,所述第一研磨輥的重量小于所述第二研磨輥的重量。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抵壓組件包括與所述圍板內壁形狀貼合的弧形板、設置在所述弧形板內的凹槽,以及設置在所述凹槽內用于與所述第一研磨輥端部或所述第二研磨輥端部連接的第二彈簧。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豎軸的底部設置有承托球,且承托球的球徑大于中心孔的孔徑。
作為本發(fā)明所述污泥預處理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震動篩上方的粉碎筒內設置有一圈導料板,所述導料板的中心設置有下料口,所述下料口的口徑大于空心球殼的球徑并小于震動篩的直徑。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通過三組破碎輥的轉動對初步干燥的污泥進行破碎振打,通過旋流扇葉對破碎后的污泥進行進一步的分散干燥,通過不同重量的第一研磨輥和第二研磨輥的轉動,配合震動篩的震動,對破碎干燥后的污泥進行進一步的研磨細化及篩分,并配合出料刺對下落至出料口的污泥進行反復戳刺,防止出料口堵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同時使污泥更加分散,便于后續(xù)燃燒。
(發(fā)明人:張金飛;黃勁;樹海濤;黃云寶;孫日東;王。